深入实施文化建设“八项工程” 加快建设高水平文化强省 争当深学笃行习近平文化思想排头兵
中共浙江省委书记 王浩
20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召开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亲自推动出台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着眼增强先进文化凝聚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社会公共服务能力,部署实施文化建设“八项工程”,构筑起了文化大省建设的“四梁八柱”。浙江省委结合开展文化建设“八项工程”20年系列活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回顾、广泛宣传文化建设“八项工程”取得的成就与经验,深刻感悟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持续深化文化建设“八项工程”,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加快建设高水平文化强省,始终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
一、在循迹溯源中深刻认识文化建设“八项工程”的重要意义,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
深刻理解文化建设“八项工程”是“八八战略”的文化篇,以更强战略定力坚持传承、发扬光大。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将文化建设“八项工程”作为落实“八八战略”的重要抓手,是以文化力量推动浙江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前列的重大战略考量,充分彰显了非凡的政治智慧、宏阔的战略视野和深厚的文化情怀。我们必须自觉把文化建设“八项工程”放到持续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和中国式现代化省域先行的大场景中深化推进,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年接着一年干,结合新形势新要求不断赋予文化建设“八项工程”新的内涵,更好发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作用。
深刻理解文化建设“八项工程”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以更强使命自觉在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文化思想上走前列、作示范。文化建设“八项工程”涵盖了素质、精品、研究、保护、产业、阵地、传播、人才等文化建设的构成要素和工作重点,在省域层面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回答了文化建设一系列根本性问题,把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相结合,彰显了“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理论品格。我们必须坚决扛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的使命担当,深入循溯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浙江萌发与实践的脉络,在坚持“两个结合”中形成更多更富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
深刻理解文化建设“八项工程”彰显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以更强精神动力助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文化建设“八项工程”实施20年来,浙江全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全面提升、文化生产力得到强劲释放,为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提供了强大文化软实力支撑。我们必须牢牢扭住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这一核心任务,聚焦“一个首要任务、三个主攻方向、两个根本”,坚定不移深入实施文化建设“八项工程”,以文化先行推动现代化先行、以精神富有促进共同富裕,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新篇章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和有利文化条件。
二、文化建设“八项工程”实施20年来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弥足珍贵,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
20年来,浙江一以贯之深入实施文化建设“八项工程”、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文化越来越成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强劲动力,越来越成为“重要窗口”的闪亮标识,越来越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省域先行的鲜明底色。
20年来我们牢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要协调发展”的殷殷嘱托,持之以恒推进文明素质工程,一体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溯源铸魂传播,大力弘扬红船精神、浙江精神,深化“浙江有礼”省域文明实践,形成了人民群众文化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持续提高的新局面。
20年来我们牢记“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优秀作品”的殷殷嘱托,持之以恒推进文化精品工程,大力实施新时代文艺精品攀峰行动,打造中国网络作家村等重大文艺创新平台,浙江成为全国文化精品创作生态最好的省份之一,形成了文化创造活力迸发、精品迭出的新局面。
20年来我们牢记“系统研究浙江文化的历史成就和当代发展”的殷殷嘱托,持之以恒推进文化研究工程,围绕“今、古、人、文”四大研究主题,擦亮阳明文化、和合文化、宋韵文化等名片,打造了“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等重大标志性成果,形成了当代研究历史、历史赋能当代的新局面。
20年来我们牢记“切实把文化资源保护好、利用好”的殷殷嘱托,持之以恒推进文化保护工程,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扎实推进文物安全保护利用、文化遗产挖掘传承、文物价值传播推广,形成了合力推动历史文化遗产“大保护”的新局面。
20年来我们牢记“把文化的力量融入于经济发展之中”的殷殷嘱托,持之以恒推进文化产业促进工程,加快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推进文化与科技、旅游等深度融合,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3.2%增长至7.2%,形成了文化全面融入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20年来我们牢记“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的殷殷嘱托,持之以恒推进文化阵地工程,构建均等化标准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文化特派员制度,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形成了共同富裕精神富有成色更足的新局面。
20年来我们牢记“树立浙江良好的对外形象”的殷殷嘱托,持之以恒推进文化传播工程,不断壮大巩固主流思想舆论,创新“四早”工作法,打造“第一视点”品牌,成功举办杭州亚运会、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良渚论坛,形成了浙江全球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高的新局面。
20年来我们牢记“造就一批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文艺名家”的殷殷嘱托,持之以恒推进文化人才工程,实施高层次领军人才“文杰行动”、青年人才“文新行动”、人才生态涵养“文优行动”,形成了高水平文化人才向往浙江、集聚浙江的新局面。
总结回顾20年来的不凡历程,我们更加深刻感受到“八项工程”功在当今、利在千秋,意义十分重大、影响广泛深远。从取得的历史成就看,文化建设“八项工程”推动浙江从文化大省迈向高水平文化强省,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的领航掌舵,是“八八战略”指引浙江发生全方位、系统性、深层次精彩蝶变的生动缩影,也是“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的鲜活例证。这深刻启示我们,必须带着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厚感情、带着对“两个确立”“两个维护”的深刻领悟,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定力持续深化“八项工程”。从推进的实践探索看,文化建设“八项工程”为“第二个结合”发出了时代先声,引领推动更好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源头活水和丰富素材。这深刻启示我们,必须结合深化循迹溯源,深刻理解把握“‘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从发挥的战略作用看,文化建设“八项工程”引领浙江在进一步发挥人文优势中增强了综合竞争力,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充分凸显了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全局性基础性功能作用。这深刻启示我们,必须把文化建设摆在战略全局的突出位置,在继承中发展、在守正中创新,不断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更好为经济社会发展赋能。从贯穿的系统思维看,文化建设“八项工程”体现了对文化规律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建设的深入实践,是“工程化”创新推进文化建设,实事求是、虚功实做的生动范例。这深刻启示我们,必须用心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科学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坚持高站位、实干事、见真功相统一,更好地统筹处理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方面的关系,进一步贯通抓落实的“路”和“桥”。
三、锚定争当深学笃行习近平文化思想排头兵的目标,立足新起点、持续抓落实,加快推动高水平文化强省建设取得新进展新突破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党员干部工作作风、工作标准、工作状态的一贯要求。我们必须以文化建设“八项工程”实施20年为新起点,牢固树立“没有走在前列就是风险、就是失职”的争先意识、责任意识,争当深学笃行习近平文化思想排头兵,保持定力、久久为功,持续深化文化建设“八项工程”、加快建设高水平文化强省,以抓落实的成果成效做到走前列、作示范。
要更好展现重要萌发地的站位担当。成为学习贯彻、研究阐释、宣传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省域范例,这是加快建设高水平文化强省的首要任务。始终把“铸魂”摆在首位,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教育人民,用伟大建党精神包括红船精神滋养人心,推动全省党员干部群众自觉在“铸魂”上争当排头兵、奋力作示范。持续深化循迹溯源,擦亮“循迹溯源”研究品牌,特别是结合“八八战略”实施20多年来、文化建设“八项工程”实施20年来的生动实践,梳理好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和演进脉络,在推进体系化学理化研究上下更大功夫,结合一些重要时间节点和重大主题,统筹谋划、专题研究,形成更多有影响力、更富浙江特色的高质量研究成果。主动讲好总书记故事、阐释总书记思想,健全党的创新理论传播体系,注重创新宣传宣介的载体形式,善于运用一些立体多元、喜闻乐见的方式,把总书记在浙江的故事讲得更生动、传播得更广。
要在加快打造“5个新高地”中形成更多标志性成果。“锚定五年、谋准三年、扎实干好每一年”,紧盯既定节点和目标,一体推进重点任务、重点工作、重大改革。立足示范引领打造标志性成果,对照2030年建成高水平文化强省的可量化指标,结合谋划“十五五”规划,以更大力度争取政策、争取项目,争取更多创新先发赛道、先行先试基地。立足特色优势打造标志性成果,捧牢文化资源的“金饭碗”、擦亮文化建设“金名片”,打造出更多像横店影视城、“小百花”这样的文化IP,构建省域文化标识体系。特别是引导推动各地市和县区挖掘用好当地特色历史文化资源,竞相打造特色亮点,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生动局面。立足实际实效打造标志性成果,坚持求真务实、因地制宜,把握宣传策划推介的时度效,做到说一件、干一件、成一件。
要把“3个‘文化+’”文章做得更深更实。坚持“文化+”的改革创新理念和方法,以点上突破带动面上提升,进一步推动文化与科技、旅游、民生的深度融合发展。推进“文化+科技”要更加注重培育好生态,完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布局打造一批文化和科技融合高能级平台,优化科技赋能文化内容生产和传播机制、新型文化业态培育机制,推动文化与科技真正深度融合、双向赋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和创新生态。推进“文化+旅游”要更加注重打造新场景、提供新服务,持续推进“大视听+旅游”“赛事+旅游”等新模式,大力发展演艺经济、非遗经济、视听经济、动漫经济等文旅新经济,动态优化爆款培育矩阵,以浙BA为切入口激发文旅消费潜力,真正把“爆红”变成“长红”、“流量”变成“留量”。要以“入浙游”大模型建设为契机,推动更多的端口嵌入推广“嗨游”,全面提升游客“吃住行游购娱”便利度。推进“文化+民生”要更加注重提升获得感,深化文化特派员制度推进人文乡村建设,迭代提升品质文化生活圈,加强山区海岛县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加快构建均等化标准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用最少的投入、办最多的事情、提供最好的服务。
要顺势抢抓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机遇。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既要看文化建设自身的“小气候”,更要看外部发展面临的“大环境”,在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方面,密切关注人工智能发展的趋势动向和对媒体形态、舆论生态、文化业态产生的影响,加快发展“文化+人工智能”新业态,提升文化建设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提升信息化条件下文化治理能力,广泛凝聚社会共识。消费转型升级方面,围绕精神与物质转化、供给与需求对接、共性与个性兼顾等方面深入研究,找准文化资源禀赋与市场需求的结合点,不断丰富产品供给、强化业态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助力打造引领消费转型升级的高地。文化“新三样”出海方面,打好“政策+服务+改革”组合拳,强化优秀传统文化在网文、网剧、网游中的表达,依托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等国家级平台主动链接国际市场、对接国际规则,在发展文化“新三样”和文化贸易上走在前列。
要始终着眼于人、落脚于人。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就鲜明提出文化即“人化”,要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以文明风尚引领人,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践行机制,健全诚信建设长效机制,持续发挥“浙江有礼”牵引作用,打响“在浙江看见文明中国”品牌。以传统文化滋养人,坚持拓展保护与发展“双赢”新路子,牢固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政绩观,在深入挖掘浙江深厚文化底蕴中守正创新、推陈出新,积极运用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手段赋能文物修复与活化,厚植文化自信底气。以精品力作鼓舞人,深入开展新时代文艺精品攀峰行动,力争在国家奖项中取得新突破,打响浙产文艺品牌,打造更多写浙江、唱浙江、赞浙江的精品力作,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以文化生态吸引人,树牢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建设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富有活力的文化人才队伍,让浙江成为文化人才向往之地、辈出之地。
要形成推进高水平文化强省建设的强大合力。文化建设事关大局,必须加强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坚持文化工作是政治工作的基本定位,把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要求落实到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各方面。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党管互联网,压实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加强工作统筹,树牢抓发展必须抓文化、抓文化就是抓发展的理念,深化文化领域改革,加强要素保障,进一步优化提升财政支持政策、文化扶持政策、激励考核政策,推动文化建设更好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摘自王浩同志2025年7月18日和7月28日在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会和文化建设“八项工程”实施20年省委座谈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