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中心
您的位置: 首页
>> 信息中心 >> 各地动态

武义:“统战+农创客” 逐梦乡村绘新景

来源: 浙江统战          发布时间: 2024-07-16 打印本页 字体:

山川秀美,物华天宝。武义县作为全省山区26县之一,有着底蕴深厚的古村落、丰富特色的农产业、民间传统的老技艺。如何走好山区共富路?近年来,武义县立足资源禀赋,聚焦“农创客”群体,重点下好聚才、育才、留才三手棋,在组织起来、加强引导、发挥作用上下功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赋能武义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不断显现。

一、农创客让“土味”乡村“潮”起来

第八届中非青年大联欢专场活动、浙江省自由职业人员统战工作会议考察活动、2024DS自然探索赛金华站比赛......5月的坛头村,各类活动接二连三,游客亦是络绎不绝,几年前还是随处可见的残垣断壁,如今在这可以品茶撸猫,各种“土潮风”体验层出不穷。

变化始于2018年,武义县新联会副会长徐成斌以“古村+文创”的形式打造田庐文创园,并招引20多家企业(工作室)、50余家社会组织入驻,形成了“文体旅”多业态融合发展的新局面。目前,全村汇聚自由职业人员60余名,“全国青年诗词楹联大赛”“湿地旅游文化节”等活动精彩纷呈,年均接待游客20万人次。眼下,“就在武义青创集”坛头村大学生创业园正在火热招商中。


“一只领头雁,带动一群人,带活一个村”,这是武义乡村致富的密码。近年来,武义县委统战部以“千名乡贤助共富”为抓手,积极招引自由职业人员返乡担任乡村CEO、乡村主理人,以村落为平台、文化为底色、创意为引线、产业为活水,打造了一批可游可玩可居可兴业的特色网红村。如陶村引入“抱朴艺墅”艺术基地,成为全国书画大师高级研修班研学基地,年均创造旅游收入近100万元;碗铺青蛙童话村成为亲子教育研学网红打卡点......越来越多的人才返乡“自由乐业”,吃住行、赏玩乐、游购娱、产学研等服务一站式实现,“土味”乡村越来越“潮”。

二、农创客让农业“朋友圈”越扩越大

农创客来到农村,通过数字赋能、技术创新,让传统的产销模式发生翻天覆地变化,也让更多优质农产品飞入千家万户。

春卖茶叶夏卖莓,秋冬卖橙子香榧,全年卖各类土特产。农创客胡玲美通过打造农产品展示中心、村级联系站点、电商直播平台、吾谷汇品牌等方式,为农产品和消费者“牵线”,销售额达3000多万元。

近年来,武义围绕“培育千名农创客”的目标,吸引有资本、有技术、有意愿的农创客建设产业发展“联创体”,开展组团结对、农产品助销、农技对接帮扶等服务,帮助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流通业,着力把优势资源变成优势产业。

如今,“农创客”展现出空前的凝聚力与发展活力。武义县自联会会员李洪杰创立“古法梨膏共富工坊”,每年为武义梨农解决300吨以上蜜梨滞销困境,创造500万元以上的收入;朱韶华创新“一棚两用、一水双收”,打造蚌虾共育、蚌稻轮作等多种养殖模式,并免费向广大育苗户分享养殖技术、提供优质蚌苗。

截至目前,武义县累计培育农创客651人,争取金融授信2亿元,发放农创贷超5000万元,实现带动农户就业超5000人,为村集体增收近百万元,农户人均增收2万多元。

三、农创客让非遗传承融入生活

“老祖宗留给我们这么多珍贵的民间艺术,将其传承下去、发扬光大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使命。”国家级首批乡村工匠名师、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武义县自联会副会长王舍安十分重视非物质文化传统工艺的继承和发扬,举办多期泥塑、根雕、木雕等培训班,免费为来自金华各地的400多名学员传授手艺,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的同时,艺术传承的“火炬”越燃越旺。

武义县域非遗文化资源丰富,如何让文化资源转化成文化产业?武义县委统战部充分挖掘工艺美术、非遗传承等领域自由职业人员,积极做好“统战+非遗”文章。聚焦非遗文化保护的难点问题,组织新的社会阶层人士非遗传承人开展“保护有效 传承有序 创新有源”等专题调研,报送相关建议提案近10件。

同时,加强与武义县文广旅体局、博物馆、人社局等单位对接,推送优秀人才参加浙江省党外知识分子优秀书画作品展、“寻美金华”新的社会阶层人士非遗创作分享会,参选县级以上非遗传承人、乡村工匠、致富带头人。参与“博物馆+”跨界融合,成功创建特色博物馆106家。创设“同心拾遗”课堂,邀请字画名家、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驻馆授课,累计开展各类宣教、讲座超2000余次,服务群众达9万余人次,推动非遗进入大众视野、融入现代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