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钟,你来啦!”闲暇之余,畲族居民钟树富经常到金华市婺城区城中街道明月楼社区和老朋友一起下棋、打乒乓球。“这里让我感受到民族大团结的浓厚氛围。”钟树富说。
明月楼社区是第六批省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重点培育单位,是婺城区民族团结交往交流交融的阵地之一。近年来,金华市婺城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探索“一主线、两平台、三载体、三作用”工作模式,不断拓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度和广度,打造了一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点,民族乡村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群众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各族同胞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围绕“一条主线”形成交往交流交融新合力 在“浙里石榴红·同心享亚运”2023年金华市—甘孜州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活动开幕式上,金甘两地青少年载歌载舞,共同见证各民族之间的美好情谊。2023年金华市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启动仪式上,各民族代表身着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集中展示各民族多姿多彩的服饰文化,呈现出各民族人民手足情深、文化交融的锦绣画卷。 近年来,金华市婺城区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深化联动机制,形成推动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向纵深发展的新合力。制定贯彻落实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有关方案,建立由区委统战部部长为组长,区民宗局、区发改局、区教育局、团区委为成员单位的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党委政府指导推动、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 二、建好“两个平台”凝聚交往交流交融新共识 近日,一场“民族团结一家亲·童心共筑中国梦”主题活动在金华市婺城区罗店小学如火如荼地展开,全校师生共同学习民族知识,增强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认知认同。 金华市婺城区以筑牢“线下”平台为基础,打通思想共识凝聚提升的主渠道。通过组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学校”“进课堂”等行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细胞工程”融入学校立德树人工作体系。2023年以来,组织全区各中小学教师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学习专题活动,举办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知识座谈会和讨论会30余场,组建“青春石榴红”宣讲团,吸纳各族青少年宣讲员25名,筑牢各族青少年团结奋斗的思想根基。 “队员们,穿越丛林,需要有向导才不会迷路。一个国家的发展,也需要领路人。中国共产党,就是中国人民的领路人。”在四川省甘孜州道孚县城关一小的录播教室内,来自金华青春小学的金梅老师生动形象地讲解,这是两地小学开展“婺道一家亲”系列主题云活动场景之一。 金华市婺城区通过搭建“云端”平台,拓宽对口民族地区交流互通的新渠道,充分利用“云端”便捷、灵活、交互性强的特点,以“云端石榴红”为主题,组织全区各中小学开展“婺道一家亲”系列主题云活动,通过视频直播实时进行“云”上交流互动,连续三年开展对口民族地区“手拉手·千里传真情”书信视频活动。截至目前,已有1600余名婺城区和道孚县青少年通过线上认识并完成“一对一”结对,营造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浓厚氛围。 三、依托“三个载体”夯实交往交流交融新基础 端午佳节,安地镇杨垅村的畲族群众和社区工作者、网格员欢聚一堂,一起包粽子迎端午,还将“爱心粽”送到村里老人手中,为他们送上节日祝福。 近年来,金华市婺城区依托主题教育馆、青少年研学基地、高校石榴红工作室三个载体,持续推进“之江同心·石榴红”品牌,完成岩头村石榴红家园、莲荷塘村石榴红共富基地、明月楼社区石榴红工作室、沙畈乡石榴红志愿服务队、玉龙社区石榴红宣讲团5项培育任务,并打造凤凰山石榴红主题公园1处。 四、发挥“三大作用”开创交往交流交融新局面 “我们不仅提供放学接送、作业辅导等服务,还开设交通安全宣传课、拓展训练等课外内容。”2018年婺城区委统战部联合共青团婺城区委、区检察院、婺城交警大队白龙桥中队等部门,发动志愿者力量,在玉龙社区首创“民族融合四点半学校”。现已持续举办12个学期,服务苗族、侗族、土家族等民族学生1138人次,较好地解决了少数民族学生放学后无人接送、无人照护等问题。 近年来,金华市婺城区充分发挥文化浸润、志愿服务、示范引领三大作用,创新工作方式,开创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新局面。积极开展对口民族地区“微心愿”认领行动,2023年动员各民主党派、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捐赠画笔等学习用品600余套。连续10年举办“情暖童心”公益夏令营活动,惠及少数民族学生、外来务工子女及困难家庭子女千余人。 该区还充分发挥本地人文资源丰富的优势,组织各族青少年开展系列“人文交流”主题文化活动,通过体验扎染非遗手工传统、阅览八婺大地古韵文化、寻访古子城红色印迹等方式,深刻感受婺城的人文历史和文旅产业发展脉络。同时,动员婺城青年企业家通过考察学习对口民族地区安排的青年创业民宿项目、企业基层团建等,加深对当地风土人情和旅游资源的了解。 接下来,金华市婺城区将持续围绕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积极挖掘在民族团结、志愿服务、乡村振兴等领域表现优秀的各族青少年典型事迹,引导广大青少年学习先进、争当楷模,不断营造民族团结奋进和谐的浓厚氛围。